【公告】打击盗版,保护版权,推动社会发展。如有发现文章侵权,请立即联系站长删除!

大家都在搜:《中华文明》 四年级课课练 数学文化 老王 新郑学习心得

首页 > 作文天地 > 小学四年级 > 正文

作文写作指导

博客会员 2023-02-08 12:42:20 小学四年级 8 ℃

“作”文

“作文”应该是动词“作”文章,现在我们一般理解为名词写“作文”了,而且很多人都认为“作文”是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很是重视作文教育的。但令人疑惑的是,孩子们就是“作”不出让人一见就如同欧阳修见到苏轼文章而惊呼“快哉!快哉!可喜!可喜!”的文章来,那么,好文章真是“作”出来的吗?

我们听听一代才子苏轼怎么说的吧。苏家父子在奔赴完苏轼母夫人丧事后,离开家乡,沿江而下,一路写了很多诗文,汇编为《南行集》,苏轼在其序中明确提出了诗文“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的命题,就是说,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靠“作”出来的,而是在生活中有所认识,有所触动,不能不写的时候产生的。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有感而发”。大概是由于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实在太过于快了点,我个人经常觉得连“有感”的机会也很难获得了,终日忙碌,只是为工作,为生计,就是无法为自己。好像也懒得让生活有情调,懒得去“感触”生活,即使偶尔有点异样的感觉吧,却很少有那种“不能不为之”的激情和勤奋,我很是纳闷:是什么让我们变得懒惰了?为什么我们的触觉和感觉好像退化了?还是因为我们对生活无动于衷?还是因为愈来愈浮躁和功利主义的社会,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愈来愈冷淡?还是现在的人们喜欢隐私自己的生活,不愿意表露自己的思想?还是扑朔迷离的人际关系让人们再也不敢露出真情?还是这个社会本身就贬低文化?……有太多太多的疑惑,抑或是兼而有之吧。

关于孩子们“作”不出好文章,有很多和大人相关的因素。苏轼所说文章需要“不能不为之”首先应该是指创作的自由,还有生活的经历,对经历和所见所闻有所感,非写不可时、不吐不快时而写出的文章,才会因有实感而感人。我们来分析我们的孩子,在经历上,不会太多,生活简单得只剩下家和学校。他们整天被埋在作业和各种学习班中,哪里去感触生活的丰富?他们更缺少朋友和玩伴,只有毫无生命力的玩具和各种电子电器及唯一能消除孤独的虚拟游戏,而能给孩子最大感触和启发,以及能影响孩子价值观的因素,我个人认为只有“人”,可孩子接触“人”的机会太少,而他本来就应该生活在人的世界里。所以孩子接触最多的是能够读到的“书里面的人”和能够看到的“电视里的人”,他们甚至本应该接触最多的父母也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也很少,就不用提留守儿童了。那么孩子感触的只能是这些人的故事,而不是他亲身的经历,让他怎么写出真情实感呢?他又怎么会有那种“不能不写”的冲动和激情呢?所以孩子经常不是编出一个“小刚”的故事就是编出一个“小明”的故事,或者把别人的故事套在自己头上,甚至父母本不在身边,他能虚拟出和别的孩子一样的母爱、父爱文章,当然会漏洞百出了。

再之,现在的孩子也和大人一样,忙的没时间读书了,有点时间还不够看电视、玩电脑的,根本找不出“作”文的时间,更何况,文章真的不能养家糊口,不能当饭吃,作文章有何用呢?加之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的交流完全不用文章了,所以孩子的作文只在学校里老师布置的作业里出现了,而且是“逼”出来的,哪里可能有“不能不为之”之感呢?社会不仅是靠经济撑起来的,而且也需要文化的支撑。倒退一万步说,文章即使对生活没什么大帮助,能写点文字,以供自娱,还是可以的,忙里偷闲,让生活也有点“闲情逸致”吧,享受精神世界的“桃花源”,让疲劳的灵魂得以适当的休憩,应该可以延年益寿的吧?

但文章真的不是“作”出来的,是“感”出来的,让孩子多经历点现实生活,去经历风雨,感受阳光,不要总是娇养在温室里,孩子自然会有所感的。

 

                        2014/2/11  寒假  读中国文学家传《苏轼》有感)

写作,给灵魂找一个可以安放的地方

作者   指甲花开

2009年我通过层层选拔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继续当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兼职班主任,既有不再漂泊的安全归属感,也有忐忑不安的危机感。来到这个城市不久的半年里,我的乌黑长发开始悄然长出几根白头发。那一年,我才34岁,或许是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过度焦虑,沟通不畅等原因吧!似乎是一转身,九年过去了,我的白头发更是肆无忌惮地疯长出来,最近几年只能靠染发来维持我的“青春”了。

那年暑假新教师培训的时间特别长,大概有十几天吧,所讲的内容都淡忘了。有一句话却铭刻在我心里,某杂志的一个副主编说:“一个老师要想优秀、出名,要么是口才好,课讲的呱呱叫,要么是笔杆子好,写的一手好文章。”我天生笨嘴拙舌,每次讲校内校外公开课,都要准备很长时间,还总是不能让自己满意。看来,我要握好笔杆子了!

正因为口才不好,每次开家长会,需要我发言的场合,无论大小事宜,我都会提前打好草稿,照着读读、念念,至少不丢人现眼。教学生写教材上的单元作文,我也会和学生一起写一起评讲,也会提前写出“下水文”。学校每月让上交一份读书笔记和教学反思,我也会慢慢地在键盘上敲出来。

渐渐地,我喜欢上了这种“自我独白”式写作状态。在这些“自我独白”中,我看到了我工作的足迹,自由自在的思想飞扬。领导、同事、家长们从中也看到了我的热情、专注与投入。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8课的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巴金爷爷对家乡孩子的真诚的关怀,亲切的勉励,抒发了自己要让生命开花的美好情感。他对家乡孩子们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当时我不太读懂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前几天听董卿和阿乙在《朗读者》上的谈话,我好像读懂了老舍先生说这句话的意思。阿乙从2013年春天开始,被确诊为“卡斯尔门氏病”。这一场大病,让他的容貌、性情、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唯一不变的是他对文字和写作的热情。他几乎耗尽半条命,才完成了他的长篇小说《早上九点叫醒我》。在追逐细腻而灵动的故事道路上,他无数次告诉自己:“我这条命就是为文学准备的。”他以对待生命同样的忠诚和热情对待小说,忠贞不渝,步履不停。他朗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以此献给在写作道路上引领支持和帮助他的人。

阿乙、史铁生、路遥等,这些作家都是用生命在写作,所以他们的文字才具有了跨越生死的力量,才能够将生命的宽度与厚度延展开来。老舍先生说:“我终年是在拼命地写,发表也好,不发表也好,我要天天摸一摸笔。” 他们用文字来表达对生命的热爱,用文字来传递自己最真诚的心声与愿望。这想,这才是他们坚持创作的源泉与动力。

我的一个学生喜欢写作,她喜欢追求文字的准确、精美,结构的严谨,立意的新颖。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她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致打磨的成果,都可以在班里当范文来读。先是自己打腹稿,然后与妈妈、爸爸商量素材的筛选,中心的确定,再打草稿,再反复修改,最后认真誊写在方格作文本子上。我读到她的文章,永远都是反复修改后的精品。她上初中了,功课繁忙,但她还是保持了这样的创作习惯。她在自己微博里发表了一篇关于她写作的文章,有一句很朴实的话深深打动了我。她说:“我写作,不是想炫耀自己的写作水平有多高。我写作,就是因为我想写,写的过程很快乐。”

我想,我现在的写作状态就是这样一种心情吧!我用文字来记录我的喜怒哀乐,甚至不想让自己的亲人、好朋友、同事们看到我写的文章。我在写作时,心情特别平静而美好,身边的一切喧闹都离我远去。我在和一个特别美好的自己在聊天。我的周围一切静好!

 

 

搜索
栏目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