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打击盗版,保护版权,推动社会发展。如有发现文章侵权,请立即联系站长删除!

大家都在搜:《中华文明》 四年级课课练 数学文化 老王 新郑学习心得

首页 > 作文天地 > 初中一年级 > 正文

茹志鹃《百合花》作品赏析

博客会员 2020-06-24 19:53:23 初中一年级 8272 ℃
 

 1、故事片《百合花》与小说原著有何不同:

影片中女同志和通讯员在河边偶遇,而原著中这样描述: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影片中通讯员告诉女同志说他参加革命九个月,而原著中的通讯员参加革命一年了。

影片中女同志和通讯员进入竹海时,听见了翠鸟唱歌,通讯员还吹起口哨,画面中出现了女同志以前在文工团唱山歌的景象,这都是艺术的再创作和再加工,是原著中所没有的。

影片中女同志在询问通讯员的家庭情况以及是否婚配时,通讯员飞红了脸,出了很多汗,这时女同志将毛巾借给了通讯员擦汗用。而在原著中通讯员摘了帽子,偷偷地用自己的毛巾擦汗。

影片中出现了小孩儿三儿,而在原著中没有这个人物。

影片中小孩子和通讯员一起唱儿歌,而在原著中是孩子们边跳边唱着儿歌,那是通讯员已经回团部上前线了。

原著中有女同志和乡干部一起吃干菜月饼的场景,而影片中却没有出现。

影片中在中秋节的晚上,女同志和小媳妇睡在一起说了许多悄悄话,而原著中没有这样的情节出现。

影片中女同志和通讯员相遇时,他肩上的步枪筒内已经插了几根树枝和一只野菊花,而原著中写道,通讯员和女同志借到被子,回到包扎所后,准备回到团部时枪筒里才多了一枝野菊花,之前只有一些树枝。

影片中通讯员在执行任务中,将反动派撂下的手榴弹扔到了井里,之后自己中了一枪,情况危急。而原著里担架员说通讯员叫大家快趴下,自己一下子扑在了手榴弹上。

故事片《百合花》结尾是女同志在通讯员的坟前放了一束百合花,与影片开头出现的坟前的百合花的情节相照应,情节设计合理且有创新的地方,是在原著基础上的改编和创造。

2、《百合花》人物形象及性格分析: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三个,分别为小通讯员、女同志和新媳妇。

小通讯员:年仅19岁,却已经参加革命一年。他十分憨厚腼腆,在与女同志的接触中时而飞红了脸,冒出满头大汗,感觉浑身不自在;在与新媳妇的对话中又十分害羞,认为其死封建;他天真质朴,善良,有情趣,枪筒里总有一些树枝和野菊花点缀,在走的时候还摸出两个干硬的馒头给了女同志。他无私奉献,舍己救人,面对敌人撂下的手榴弹,在危急时刻,他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地趴在了手榴弹上,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女同志: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小说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刻画了小通讯员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动人形象。可以说,就像整个事件的见证者,在刚刚接触小通讯员时,因他赶路不及而生起气来,以后渐渐地从心底爱上了他,最后怀着崇敬的心情将洒满百合花的被子盖在了小通讯员的身上。

新媳妇:长相俊俏,身材高挑,过门才三天,是一个新媳妇。她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农村妇女,却善良淳朴,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最心爱的嫁妆贡献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战争觉悟便如此之高,足以说明当时军民关系的和谐和深厚的情谊。

小说整体文字清新质朴,朴素自然,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表现手法新颖独特,截取了几个极为普通的日常生活场面和几件平凡的小事,成功塑造了小通讯员女同志新媳妇等角色,以小见大,讴歌了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军民之间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为当时反右斗争正如火如荼进行地社会带来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

搜索
栏目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