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杂文 > 正文
二年级数学教科书
博客会员 2023-05-26 23:48:02 杂文 18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主 题: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课 时:共3课时,第3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 计 者:徐铭堂/中牟县商都路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通过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材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主要是在学习过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后学习的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主要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评价任务
任务1: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任务2: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 学生的学 | 教师的教 | 评价要点 | 动态 修改 |
环节一 借助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 会完整的叙述图中的题意。 | 出示师傅烤面包的图,问1. 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2.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 知道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
|
环节二 实践运用,及时检测。
| 学生会列出算式。 | 尝试自己动手解决,体会方法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 会写出正确的算式。 |
|
会读懂题意,根据题意列出正确的算式。
| 看课本55页第4题 提问:1.你知道了什么? 2.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 | 会列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 |
| |
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叙述出来。 | 提问:1.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 2. 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
能准确地说出答案。 |
| |
环节三 教师小结 |
学生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 |
|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教学主题:探索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算法过程。
课时:共1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新城中心校全体四年级数学教师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解方程”的第一课。主要是在认识了方程、会列方程的基础上展开的。借助天平与砝码称重的情境进行加减法解方程。
3.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等量关系、列方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之前,学生对“等量关系”、“列方程”、“未知数”都有所认识。但在此之前也没有过“解方程”的相关经验。因此通过“天平称重”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更生动形象的理解等式性质、利用等式的性质初步学习“解方程”。教学时可用一些生动的课件来激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探索学习“等式的性质”,知道“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依据。
2.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如:x+5=12。
评价任务
1.能表达出“等式的性质”。
2.运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
教学过程
-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 下一篇:初中记叙文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