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品读 > 正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视频
博客会员 2023-05-26 10:30:02 学习品读 28 ℃学习《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心得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王永春老师的《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中,关于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体现的有符号化思想、分类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变中有不变思想、归纳法、类比法、演绎推理思想、转化思想、几何变换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代换思想、模型思想、优化思想、统计思想、假设法、穷举法、比较差异法以上这十八种方法与思想。
在四年级下学期的教学中,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模型思想,也要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
经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之后,对于四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有了一个更为整体的认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具体到怎样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这就需要我一方面继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多做尝试,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
《读数、写数》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的例7和例8,以及相关的做一做。 本节课是学生已经学习过两位数的读写、三位数的读写以及万以内数的组成数的组成为基础,借助计数器来学习的,为以后学习大数的读写奠定基础。教材体现了“数”与“位”的关联,另外把数与计数器对照呈现,使每个数字对应相应的数位,清晰地展现了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的个数。在编排的层次上是从一般的四位数的读写探索到特殊的四位数的读写法,并在对比中进行读数和写数方法的总结。 (二)核心能力 通过经历读数的过程,建立数位的意义,要在读数和写数中培养数感。 (三)学习目标 1.通过借助计数器,说出计数器上的数位和数的组成,借用已有的知识迁移类推到四位数的读写。 2.通过比较、讨论会读、写四位数,会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四)学习重点 正确读、写四位数 (五)学习难点 中间或者末尾有“0”的数的、写读法。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预习任务 (1)预习教材第85、86页。 2.说一说980、890都写了8、9、0三个数字,这三个数字表示的意义一样吗?为什么? (二)课堂设计 1.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和计数器,回顾每个数位上数的含义以及数的组成。 思考1:相同的数字,放在数位顺序表上不同的位置,表示的含义一样吗?为什么?相同数量的珠子放在计数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含义一样吗?为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读、写10000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设计意图:回顾数位顺序表和计数器不同数位上数的含义,为读、写10000以内的数做铺垫。】 2.自主探究 活动1: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计数器上数的组成,再试着读写出来。(出示PPT) 师:说一说第一个计数器上数的组成,这个数是多少?你是怎么读的? 生:这个数是有三个千、七个百、四个十和五个一组成。这个数写作:3745,读作三千七百四十五。 师:你能具体的说一说先写什么位?每个数位上写几?读的时候先读什么位?每个数位上的数是怎么读的呢? 小结:这个数读的时候和写的时候都是从千位开始,有几个千就在千位上写几,读的时候就读几千;有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读的时候就读几百,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读的时候就读几十,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读的时候就读几。 思考2:观察第二个计数器上的数,它的组成又是怎样的?这个数怎么写?这个数有什么特点?它该怎么读呢?(出示PPT) 小结: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必须用0占位,中间有0就读零,末尾的0不读。 思考3:观察第三个计数器上的数,它的组成又是怎样的?这个数怎么写?这个数又有什么特点?它该怎么读呢?(出示PPT) 小结:6009这个数中间有两个0,读的时候只读一个零。 活动2:小组四人讨论一下:针对3745、2080、6009这三个四位数的读写方法,你们想发表什么建议? 比较、讨论出四位数的读写方法。 全班交流。 思考3:万以内的数怎么读?怎么写? 总结:从高位读,按照数位顺序读,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总结:从高位起,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就在个位上写几。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借助计数器说数的组成,根据所学旧知,迁移、试读、写10000以内的数,体会不同数位上的数的含义不同,读写法也不同,加深对每个数位上数的理解,通过对比、讨论,总结方法,突破有0的数的读写法。】 活动3:同桌两人互相读下面的数,再说说组成。(出示PPT) 活动4:独自在计数器上拨数,再把它写出来。(出示PPT) 活动5:同桌两人互相在计数器上拨出,并把它读写出来。(出示PPT)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借助在计数器上拨数,巩固练习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3.小结 本节课通过借用计数器拨数,说数的组成,掌握读写四位数的方法,在读写数的时候,要特别注意0的处理。 (三)巩固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柳河公园共有柳树560棵。这一年共有366天。养鸡场一天约收鸡蛋2540个 【答案】读作:五百六十 三百六十六 二千五百四十 【解析】考查目标1,考察学生对读数的掌握。 2.写出下面各数。 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七千颗 图书馆有一千二百五十种杂志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七千零六十二米 【答案】写作:7000 1250 7062 【解析】考查目标1。考察学生对四位数写法的掌握情况。 3.写一写,读一读。 (1)4个千、8个百、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数。 写作: 读作: (2)9个千和2个一组成的数。 写作: 读作: (3)8个千和3个十组成的数。 写作: 读作: 【答案】(1)4832 四千八百三十二 (2)9002 九千零二 (3)8030 八千零三十 【解析】考查目标1、2。这是对数的组成、读数、写数的综合考察,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数,培养数感。 4.连一连。 六千零三 六千零三十 六千三百 六千三百零三 六千零三十三 6300 6003 6033 6303 6030 【答案】 【解析】考查目标1、2。本题是对学习难点的考察,通过相同的数字由于在不同的数位上,这个数的组成和读写就发生了变化,特别是0的读法问题,对学生来说还需要在辨析中掌握。 三、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课后作业 1.连一连。 二千三百零六 5800 5个千,2个百,3个十,2个一 五千二百三十二 2306 5个千,8个百 九百零三 5232 9个百,3个一 五千八百 903 2个千,3个百,6个一 【解析】考查目标1、2。 2.用下面四张卡片,摆一摆,读一读。 (1)十位上是0的数( )。 (2)中间和末尾都有零( )。 (3)只读一个零的四位数( )。 (4)摆出一个零也不读的四位数( )。 【答案】(1)2008、2800、8002、8200 (2)8020、2080 (3)2008、2080、8002、8020 (4)2800、8200 【解析】考查目标1、2。这是一道开放型题目,主要是对数位的意义,数的读法和写法的综合性考察,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数的敏感性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第107页例2及相关习题。本课是关于最基本的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为后面学习的在封闭曲线上的植树问题奠定基础。
(二)核心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化归、对应等数学思想方法。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建立不同情境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直观,通过点与间隔的对应,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建立不同情境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能运用得到的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渗透化归、对应等数学思想方法。
3. 让学生体会到间隔美,感受数学美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学习重点
理解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学习难点
应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六)配套资源
《植树问题(两端都不栽、一端不栽)》名师课件、答题卡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好,很高兴在这儿和大家一起学习数学,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活动活动小手,做个游戏好吗?
活动一:手指点名
师:老师点到哪根手指,你就把它伸出来,同时大声喊一声“到”。明白吗?
活动二:拍手游戏
师:下面我们来比比两只手的配合能力。注意看(老师做动作:拍、空、拍、空、拍、空)你们会这样接着拍下去吗?(速度由慢到快再到慢最后停)。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拍了多少下?(老师,我们没有数!)
师:那你知道拍手的次数多还是空的次数多吗?你们是怎么判断的?怎样使拍的次数比空的次数多呢?(生演示)
师:要想让拍的次数比空的次数少,又该怎么做呢?(生演示)
【设计意图:《植树问题》教学的核心不是掌握公式、套用公式解题,而是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中,体验对应、数形结合、化繁为简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课前设计拍手游戏,通过无意识的拍手游戏,老师“制造”拍了多少下的矛盾冲突,让学生对对应思想有种强烈的刺激,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利用这个经验创造比多少的问题,至此学生对对应的数学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二)课堂设计
1.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
师:植树有什么好处?
师:是的,植树对我们的生活的确非常重要,而植树中还隐含着很多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2.问题探究
(1)创设情境。
(出示下面的情境图,并补充条件)
在学校操场边,有一条100米长的小路,计划在小路的一边栽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如果请你来栽树,你还需要哪些条件?
要知道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师:你想到了要知道两棵树之间的距离,大家也这样认为吗?
师:我们学校还真有要求(补充条件:每隔4米栽一棵)。
师:每隔4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生自由发言。
小结:就是任何两棵树之间都是4米。
师:知道了植树要求,我们继续研究。100米有点长,这样吧,我们先从20米研究起,在20米长的小路上每隔4米栽一棵,可以栽几棵呢?
师:看来,有的同学已经有想法了。把你们的想法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线段图画一画。同桌合作。
【设计意图:教材中的例题是在100米长的小路一边栽树,在尊重教材的同时,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改为在20米长的小路上栽树,这样的改动便于学生探究。】
(2)动手探究。
小组借助学具,或画线段图进行自主探究。
(3)汇报交流。
①汇报棵数,体现不同方法。
师:有答案了吗?栽了多少棵?
预设:6棵、5棵、4棵。
②学生汇报方法,展示。
预设1:汇报展示6棵。
师:先请栽6棵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栽的?
学生借助学具,解释小组的想法。
师:我们看,是不是每隔4米栽一棵?每个间隔4米……几个间隔?总长是20米吗?符合要求吗?
预设2:汇报展示5棵。
师:栽5棵的同学也把你的方法给大家说说!
生上台展示,解释原因。
小结: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如果路的一端有楼房或其他障碍物,我们只能在这一端栽树了。如果房子或障碍物在这一端,就只能在这端栽树了。
预设3:汇报4棵。
师:栽4棵的同学也来说说你们的方法吧!
生展示。
小结:两头如果都有建筑物或池塘的话,这两头就不用栽了(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补充线段图)。
【设计意图:此环节能充分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用学具摆一摆、用线段图画一画得出不同方案的植树棵树,整个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经历了在操作中思考,在汇报中比较的过程。】
(4)强化三种情况
- 上一篇: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练答案
- 下一篇:拼在一起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