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少年博览 > 小学1-2年级 > 正文
作文蜡烛和电灯400
博客会员 2023-04-04 13:12:02 小学1-2年级 144 ℃
第一部分 课程纲要
〖课程意义〗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座独特的丰碑,他如炬的目光关注着那个灾难深重的民族,透视着那些在黑夜里昏昏而睡者的灵魂,他是一个孤独的夜行者,他举着猩红的叛逆大纛,一骑绝尘……我爱读鲁迅的作品,作为一名教师,更想把这份喜爱之情传染给学生,但时代的隔膜、有限的阅读,鲁迅,这个伟大的名字,在这代年青人心中已被神化甚至扭曲。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我的感触尤为深刻。在给高一学生教学鲁迅的小说《祝福》时,课前,我作了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问题如下:①你读过鲁迅的作品有多少?②你能读懂鲁迅的作品吗?③你喜欢鲁迅吗?④你喜欢读《祝福》这篇小说吗?(所有的问题必须实话实说)问卷调查的结果不出所料:①很少读鲁迅的作品,除了曾经学过的课文;②鲁迅的作品读不懂的同学最多;③有崇拜鲁迅的,但更多的同学对鲁迅是敬而远之;④只有极少数同学喜欢读《祝福》。在所有的回答中,我觉得更可怕的是学生的心口不一,从而表现出的一种矛盾的心愿:一方面本能地排斥鲁迅及其作品,另一方面又怕被别人误以为浅薄而人云亦云地叫好。这样的阅读心理是极不健康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人们对鲁迅的一种普遍认识或者说,鲁迅遭遇到了尴尬,鲁迅被异化,那么,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生存价值在受到潜在的威胁。作为一个阅读者,也作为一名教育者,引导学生来真正地阅读鲁迅,是我的使命,基于此,我要开设这门“走近鲁迅”课程,其意义如下:
1.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一些大师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们的思想与文学具有一种原创性[1],后人可以不断地向其反归、回省,不断地得到新的启示,激发出新的思考与创造。这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源泉,应该渗透到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心灵深处,这对民族精神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鲁迅正是这样的一位具有原创性的现代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思考的最大特点是,始终立足于中国的土地,从中国的现实问题出发;而对问题的开掘,又能够探测到历史和人性的深处与隐蔽处,因此,他的思想与文学就既有极强的现实性,又具有超越性。我们今天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新的问题,总能够回到他那里,会有意想不到的新的发现,成为新的思考与创造的一个起点。要使这样的可以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思想与文学在民族心灵深处扎根下来,就必须在一个人年轻时,给他打下精神的底子,让他在思想文化的经典中浸润,从而奠定精神根基。
2.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的社会,时尚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精神品格虚无化、人生价值物欲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缺少了阅读经典,代之而起的是闲适小品的泛化;缺少了思想的厚重,代之而起的是享乐主义的流行。物质生活的无限追求带来的是精神生活的极度空虚,时尚文化的香风已在消蚀着一代人原本健康的心灵,价值追求的世俗化在威胁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重望。民族精神的培植干有许多的渠道,而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强化年轻人阅读经典文字作品的意识,让他们在文学的殿堂得到美的熏陶、人格价值的提升。阅读鲁迅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其意义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3.鲁迅需要让我们靠近,从客观因素上来讲,鲁迅的思想有他的隐蔽性和深邃性,他们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给今天的阅读者带来一定的阅读上的阻碍,容易形成隔膜。教师的作用就是带着年轻的阅读者的走近鲁迅,了解鲁迅的人生之途,把握鲁迅精神的主脉,从审美的角度进行阅读,力图避免神化、圣化鲁迅,无需在顶礼膜拜的心态下阅读鲁迅。任何扭曲化了阅读鲁迅都是对鲁迅思想的一种浅表化的图解,也容易使我们把鲁迅作品的审美整体弄得支离破碎。
〖课程目标〗
1.通过“走近鲁迅”此课程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加深对鲁迅的认识和理解,以期消解阅读鲁迅时的那种盲然和盲从的状态。
2.通过对鲁迅作品(主要是文学作品)的审美阅读,提高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能力,更多的从美学价值上来探讨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文学意蕴。
3.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借助先进的网络,加强对话,从而探索有别于常态课堂的全新的学习方式。
〖课程实施〗
1.本课题计划分五讲,共计22课时。
2.开课年级是高一年级,以自愿报名的方式参加。(参加本课程学习的学生共11名)
3.授课形式:教师的讲授,师生对话、影频教学,独立阅读文本,网络阅读等。
4.教学内容安排:以教师教学内容为主线,以学生的关注点为切入口,形成“由人到作品”的教学内容的程序。
〖课程计划〗
课题教学用时学习方式呈现方式
第一讲
感受鲁迅4课时讲析讨论课堂教学
第二讲
阅读鲁迅6课时作品阅读
作品赏析课堂教学
第三讲
研究鲁迅6课时课尝讨论
网络搜索课堂教学
自主探究
网论讨论
第四讲
言说鲁迅2课时课堂讨论
师生交流课堂研究
第五讲
评价赏析4课时写作训练鉴赏文章
研究小论文
〖课程评价〗
1.评价方法体现多样化、开放式。等级评分。
2.学生的参与意识(出勤率),研学的兴趣,活动能力。研学成果均可作为评价的标准。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第一讲 感受鲁迅
教学内容:
1.鲁迅先生的一生简介(通过大事年表的方式)
2.关于鲁迅先生的几篇回忆文章。
教学目的:
让学生对鲁迅的一生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对鲁迅产生亲近感,在情感上接近并接受鲁迅,不使学生对鲁迅“望而生畏”、远离甚至排斥鲁迅。
教学步骤:
1.简介课题、阐明开课目的、介绍教学计划。
2.逆臣——鲁迅的一生与时代(重点,2课时)
3.他人眼中的鲁迅——给你一个真实的鲁迅(重点,2课时)
(1)《人间鲁迅·引言》(林贤治)
(2)《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3)《鲁迅先生和海婴》 (许广平)
(4)《记忆中的父亲》 (周海婴)
(5)《鲁迅——以人格而伟大》(何满子)
4.布置阅读鲁迅作品的要求
第二讲:阅读鲁迅
教学内容:
阅读鲁迅的作品,从作品中来感受鲁迅的思想情怀。
教学过程:
1. 赤子之心 “人与动物”
“人·鬼·神” “生命元素的想象”
2.鲁迅的目光——通过鲁迅的一些作品来了解鲁迅是如何用他如炬的目光来调悉时代、世相、人心的。
3.鲁迅作品的几个鲜活的人物——以《药》、《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等作品的阅读来把握鲁迅作品中的形象塑造的意
义。
(在“阅读鲁迅”这一讲中,教师的阅读指导作用是很重要的。鲁迅的作品范畴极广,以主题为阅读单元的筛选更利于学生的把
握,教师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文本是钱理群先生编选的《鲁迅读本》一书)。
第三讲: 研究鲁迅
教学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对鲁迅的作品进行深度阅读,主要围绕两个话题:鲁迅作品的思想性等艺术性。
教学方式:
以研究性的学习为主要方式,教师给以相关的话题,学生自主探究。
参考话题:
① 略论鲁迅语言的色彩美
② 鲁迅精神命题的研究
③ 鲁迅对中国现代史上几个重要历史事件的总结
④ 我最爱读的鲁迅的几篇小说
⑤ 无爱与有爱——鲁迅作品中“爱”的辨白
学生可以围绕上述话题或自定话题,结合鲁迅作品的研究和相关资料进行深度阅读,其目的——走进鲁迅的作品和内心世界。
第四讲:言说鲁迅
教学内容:
在前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同学们对鲁迅的认识有一个相对清晰与深化的过程,这一讲主要是进行交流,谈谈学习的体会或对鲁迅的感受的变化。
教学步骤:
1.课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对话。(1课时)
2.到网络教室进行网上交流(由教师设置一个课题主页,学生在此平台上发帖交流)。
第五讲: 评价赏析
教学内容:
这一讲的主要内容是教师指导学生写研究赏析性的文章,意在将学生零散而感性的东西形诸文字,既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提升认
识,又是对写作能力的一个考察。
教学步骤:
1.学生选定文章题目,每人不得少于两篇。
2.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或推荐一些参考文章。
3.学生利用资料进行写作素材的搜集和整合。
4.写作成文。
---------------------------------------------
参考书目:
《鲁迅作品十五讲》 (钱理群)
《鲁迅读本》 (钱理群)
《鲁迅与我七十年》 (周海婴)
《人间鲁迅》 (林贤治)
《与鲁迅相遇》 (钱理群)
《网络鲁迅》 (葛涛)
《谁挑战鲁迅》 (陈漱渝)
第三部分 教学成果展示
一、教学案例实录
自由论坛——我说鲁迅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故事、生活和前人的评论文章。
2.通过了解上述材料,深刻地了解鲁迅先生。
3.以先生为楷模,激发学生为国为民的奉献热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阅读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
2.学生通过网络查寻,结合自己的阅读情况,撰写读书心得。
提供可思考的点:(1)从中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看鲁迅先生;(2)鲁迅先生对当今社会的影响;(3)文人眼中的鲁迅先生;(4)亲人眼中的鲁迅先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一定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今天我们一起来评论一下鲁迅先生,内容可以是你读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说说作品内容,谈谈读后感;或者是介绍鲁迅先生的一段生活,或者是一个小故事,然后就此谈谈你对鲁迅的评价,比如鲁迅的思想、人格等;也可以介绍评论鲁迅的文章,转述评论者的观点,阐明你的态度。自由发言。
二、交流研究心得
示例一:
随着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祝福》等鲁迅文章的篇目在增多,作为一个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的鲁迅形象也日渐丰满地出现在我面前。我佩服他的才华横溢,他的大无畏,却仍然没有真正了解他这个人。我远远地仰望,感觉他的神秘,为什么他总能那么锋芒毕露,坚毅不屈,义无反顾?为什么他有着从不退缩的超强意志和旺盛精力?一直以。来,我总觉得他比常人多了些什么,始终支撑着他高举那支犀利的笔战斗。鲁迅当然是个普通人,他有七情六欲,有秉性与癖好,包括悒郁和太偏激的气质。可他却以先哲般的思想和穿透性的洞察力,走在时代最前沿。他的一生几次高扬几次沉沦,但他的不凡与深刻正源于他的沉沦。从辛亥革命失败到五四运动,中国各派政客粉墨登场,中国社会正经历一场变革。文化界亦是喧嚣动荡,而鲁迅却站在时代的边缘冷冷地注视着。他选择深居简出,研究历史。他的沉默并不是真正的冷漠,而是酝酿与等待,等待时机的到来、爆发的时刻,发出迫于自身真实需要的呐喊,发出时代的最强音。他甘愿寂寞,虽然寂寞如同一条大毒蛇,一天天地长大,缠住他的灵魂;他只能孤独,因为孤独在当时的背景下即是“独醒”。鲁迅一直对“蚁群般的”人群有深刻的不信任。在他的文章中常有描绘愚昧麻木的群众。他曾说:“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张桌子,改装个火炉几乎也要出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深深压抑着鲁迅的庸众使他直至晚年还在慨叹“独战的悲哀”。然而正是由于他跳离了芸芸众生,超越了自我和历史,他的挣扎与反抗显得更彻底,立场更坚如磐石。鲁迅以惊人的冷静带着深切的悲戚,审视剖析中国人的劣根性,尖锐地批驳、反叛传统文化。虽说他是如此的坚定理智,却始终没有摆脱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从青年时顺从地接受母亲的包办婚姻,为了“孝”字牺牲自己与名义夫人一生的幸福,到为斗争而剪去辫子而回乡时仍加上假辫子,他都不可避免地与现实妥协着。鲁迅越是猛烈地批判,就越是无情地解剖自己,越是彻底地否定自己,因而越是加深自卑的情绪。他曾自称是“吸了鸦片的人劝别人戒除的醒悟者”,是“思想较新的破落户”。他的反省赋予他巨大的精神痛苦,忏悔意识缠绕啃噬他一生。他内心深处的自我敌视同样使其在抗争时越发勇往直前,破釜沉舟,不留一点退路。无论是《彷徨》《呐喊》,还是《坟》,鲁迅作为20世纪的先知先觉者,不断地在徘徊,犹疑,探索;也不断地在战斗,觉醒,前进。就像他在《野草》中《过客》里写到:一位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天真地向过客指示,前方有野百合,野蔷薇;白发须髯的老翁告诉他前方有荒冢,枯骨,至于后面是什么,则不知道了。他的心头飘过古老的箴言: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吧……鲁迅,永远值得体味和纪念的伟人。即使他依然离我们很远,也不能阻碍我对他的敬意,尤其为了他那份独战的勇气。作为革命先驱,他肩负匡复中华、振兴民族的重任;作为思想家,他力图变革清除残留的旧文化旧思潮;作为中国文人,他又比常人更敏锐清醒地意识到中国正处于一个黑屋子,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这些于他都太痛苦。然而他却顽强地经受下来,依旧倔强地匍匐前行。虽然我至今仍不能说喜欢他,但鲁迅在我眼中,在人民心中的分量,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会更改,不可代替的。
示例二:
我想说说鲁迅在今天的意义。我看的一篇关于鲁迅先生在今天的意义的文章,非常有分量,它说“文化辐射往往是个复杂的过程。在鲁迅去世后的六十多年内,对其诋毁、中伤、曲解,及居心叵测的阳奉阴贬可谓之多。然而,没有伟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有伟人而不尊重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时人吃了药后,终于明白众人诋毁的不是鲁迅,而是一个曲解的或是被存心扭曲的鲁迅。是玫瑰总会开花,是金子就要发光,于是有人花50万买下鲁迅外国语学校的冠名权,鲁迅文集一版再版,即便在网海中击入“鲁迅”二字,便会卷起千层鲁迅之浪。然而,鲁迅不是占着书架用其晦涩的语言吓唬老百姓的,更不是散发着书卷气的装饰品。如果是这样的,那么我们过去所批的不是鲁迅,现在所扬的又是鲁迅的彼岸了。
读鲁迅,是在和平中体味战争,在闲适中保持严肃。是的,我们可以煮着咖啡摇扇子听林语堂笑谈中西异同,看梁实秋闲侃骂人的艺术,甚至走入张爱玲笔下的上海,然后痛斥水泥森林,呼叫天人合一。生活只是这样的一种慢板吗?不,其中另有行板给予我们时间审视:行贿受贿逃税漏税不绝于耳。我们应呐喊丑恶现象,用野草般烧不尽、吹又生的意志,使邪恶势力彷徨,最终走入坟。
读鲁迅,是在过于个人主义的今天寻找一种大气,不再为蝇头小利锱铢必较。鲁迅的思想不断随时代改变,也是为整个时代服务的。有人说胡适的文章更好,那是因为胡适的文章没有再阐释的可能,明明白白;鲁迅却是晦涩的,其中更深一层,是鲁迅在诅咒这个该诅咒的民族劣根性。月薪低于五千不动心的名牌学子——请读鲁迅;染发整容成日只关心街头他人服饰的人——请读鲁迅。
读鲁迅,是为了有生存的勇气,比较鲁迅的经历及作品,便可知那文章是在压力中的沉默的爆发,是在绝望中嘶喊希望。祥林嫂、阿Q、孔乙己固然死了,然而他们的死未尝不是另一种希望的诞生。在沉默中的高考落榜者、失业者也应从鲁迅的作品中了解爆发,而非死亡。中国只有一个鲁迅,世界也不过几个鲁迅,然而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所留下的,是不该被轻易忽略和遗忘的。言必称希腊至少可以表明希腊之精神。如果时人真可以言必称鲁迅,怎能说不是一个时代的进步呢?
示例三:
郑振铎的《不朽的鲁迅》写到“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他对朋友——只要他主伙是朋友——的鼓励与帮助,是我们所最不能忘记掉的。他为秋白刊行了他的海上述林,在临死的时候,方才完毕了他的一个心愿。”(《生活星期刊》)鲁迅先生的逝世应该是中国的很大损失,他用其铁血丹心穷尽其毕生的性命为国民的觉醒而奋斗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爱戴!“但他还有许多未完的工作待我们为他继续地做去。他在我们的心里是永远不死的!”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了革命尚未成功,我们这些后辈还须努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其高尚的人格和情操是我们前进的旗帜和方向。
示例四:
周海婴的一篇《父亲的写作》中这样写道:
“在我记忆中,父亲的写作习惯是晚睡迟起。以小孩的眼光判断,父亲这样的生活是正常的。早晨不常用早点,也没有在床上喝牛奶、饮茶的习惯,仅仅抽几支烟而已。我早晨起床下楼,脚步轻轻地踏进父亲的门口,床前总是一张小几,上面有烟嘴、烟缸和香烟。我取出一支插入短烟嘴里,大功告成般地离开,似乎尽到了极大的孝心。许妈急忙地催促我离开,怕我吵醒‘大先生’。偶尔,遇到父亲已经醒了,眯着眼睛看看我,也不表示什么。就这样,我怀着完成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的满足心情上幼稚园去。
“整个下午,父亲的时间往往被来访的客人所占据。一般都倾谈得很长久,我听到大人们的朗朗笑声,便钻进去凑热闹。母亲没有招待点心的习惯,糖食倒是经常有的,有时父亲从小铁筒里取出请客。因此我嘴里讲‘陪客人’,实际上是为分得几粒糖。待我纠缠一阵后,母亲便来解困,抓几颗打发我走路。我在外边玩耍一会儿回来,另一场交涉便开始了。这就是我为了要‘热闹’,以解除‘独生子’的寂寞,要留客人吃饭。父亲实际上已经疲乏,这母亲是清楚的,可我哪里懂得?但母亲又不便于表态,虽也随口客气,却并不坚留。如果客人理解而告辞,母亲送客后便松一口气。如果留下便饭,她就奔向四川北路上的广东腊味店买熟食,如叉烧肉、白鸡之类,顺便再买一条鱼回来,急忙烹调。至于晚上客人何时告辞,我就不得而知了,因为我早已入了梦乡。
“讲到睡觉,我想起在我四五岁时,床头旁的五斗柜上,总点着一枝蜡烛。它是普通的白色蜡烛,每逢我不愿睡觉的时候,许妈便哄着点燃烛火,说‘阿弥陀佛,拜拜!’这才骗取了熄灯的效果。可惜我虽经过幼小时的‘培训’,至今仍没信佛。任何宗教也没有影响我。
“如果哪天的下午没有客,父亲便翻阅报纸和书籍。有时眯起眼靠着藤椅打腹稿,这时大家走路说话都轻轻地,尽量不打扰他。母亲若有什么要吩咐佣工,也从来不大声呼唤,总是走近讲。所以此时屋里总是静悄悄的。
“晚间规定我必须八点上楼睡觉,分秒必争也无效。因此夜里有什么活动,我均一概不知。偶然在睡意迷蒙之中,听到‘当朗朗’跌落铁皮罐声,这时许妈正在楼下做个人卫生,不在床边,我就蹑足下楼,看到父亲站在窗口向外掷出一个物体,随即又是一阵‘当朗朗……’还相伴着雄猫‘哗喵’的怒吼声。待父亲手边的五十支装铁皮香烟罐发射尽了,我下到天井寻找,捡到两只凹凸不平的‘炮弹’,送还给父亲备用。这是我很高兴做的一件事。原来大陆新村的房子每户人家二楼都有一个小平台,那是前门进口处的遮雨篷。而雄猫就公然在这平台上呼唤异性,且不断变换调门,长号不已,雌猫也大声应答,声音极其烦人。父亲想必文章写不下去了,文思屡被打断,忍无可忍,才予以打击的。
“这里要插一段国民党曾要暗杀父亲的史实。那是1992年,我从全国人大调整到全国政协,作为‘特邀代表’蝙入第四十四组。
组里有几位熟人和知名人士,但在小组会议室靠窗边处,坐着一位我不熟悉的老者。他沉默寡言,神情严肃,不与他人插话谈笑,但是每个讨论题目,均按主旨简短发言。当我得知他便是国民党军统著名的暗杀高手沈醉,不禁多看了几眼。散会后,他对每个人均礼节性地致意。真可谓人不可貌相,这位当年地位显赫的可怖人物,长相却并不横眉獐目,更不是解放前我所见过的国民党小特务那种模样。如今我们党和人民对他宽恕了、容纳了,他被入选政协当委员,大家同席而坐,不再怒目以对。因此,在小组会的休息时间里,相互走访寒暄,我也跟着去沈醉住处访问。他那时正举步不便,因几年前在北戴河伤了腿,断了骨。当他面对我时,只见他瞳孔收缩一下,似乎情绪颇为起伏,但当时并未交谈什么。过了几天,我又在餐厅遇见他,他约我得空谈一下。我应邀去他房间,他显得很激动,向我吐露一个‘从没透露的秘密’。他说,在一九三几年,他接到上级命令,让他组成一个监视小组打算暗杀我父亲。结果在对面楼里着人监视了多日,他也去过几回,只见到我父亲经常在桌上写字,我还很小,在房间里玩耍,看不到有什么特别的举动。由于父亲的声望,才没有下手,撤退了。他说,否则我会对不住你,将铸成不可挽回的悲剧。他本可以不讲,把这段历史深埋在脑子里,跟随自己在世上一起消失。而他却坦率地告诉了我,为此,我尊敬他。”(《鲁迅与我七十年》)
- 上一篇:高中地理水循环知识点
- 下一篇:pep五年级上册英语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