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打击盗版,保护版权,推动社会发展。如有发现文章侵权,请立即联系站长删除!

大家都在搜:晨曦文学社  11 .1 11

首页 > 少年博览 > 高中 > 正文

人教版小学5年级下册语文

博客会员 2023-05-27 07:48:02 高中 18 ℃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3页5、例6以及相关练习题。

5是教学有关0 的除法,用“想乘法做除法”的方式,推导出0÷5=0的结论,再通过多个例子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例6创设了购书情境,引出“商中间有0的除法”,一种是被除数中间有0;另一种是被除数中间没有0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交流中掌握算法,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二)核心能力

经历尝试、探究、讨论的学习过程,理解数学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培养迁移类推能力。通过对简便写法的讨论,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培养学生追求简洁的意识。

(三)学习目标

1.通过计算、举例、交流,知道并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理解“商中间有0 的除法”的算理,掌握算法,能熟练运用简便竖式计算,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四)学习重点

学习重点: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笔算方法,会正确计算。

(五)学习难点

学习难点:理解0在商中的占位作用。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商中间有0的除法》名师教学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你知道哪些关于0的计算,并举例说明。

(二)课堂设计

1.复习引入

课前同学们回忆了我们已经学过的关于0的计算,谁能举例说明,并解释

其中的道理。

在除法中,0又有什么特殊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在除法中关于0的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交流关于0的相关计算,唤起学生对0这一特殊数的认识,明确提出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探究新知

1)学习有关“0的除法”

①创设唐僧师徒四人吃西瓜的情境。

孙悟空找到四个西瓜,他们师徒四人平均分,每人能分得几个西瓜呢?

结果猪八戒一个人把四个西瓜偷吃完了,那剩下的人每人平均能分到几个西瓜?

师:0÷3该怎么计算呢?结果是多少?为什么,你能做出解释吗?

预设1:想乘法做除法,要知道0÷3等于几,就要知道谁乘3等于0,只有0×3=0,所以0÷3=0。

预设2:0个西瓜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还是得0个西瓜,所以0÷3=0。

预设3: 0表示什么都没有,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一份都是0。

同学们再思考,0÷5呢?0÷8呢?0÷12呢?

②归纳概括: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③如果学生质疑:为什么不能除。教师要简单地进行解释:

假设是0÷0,商不确定。可以是1、2、3、4、5、6……(因为任何数和0乘都得0)

假设是5÷0,商不存在。(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和0相乘等于5)

④练习:0÷3     0÷7

【设计意图:直接出示例5,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推出结果,通过生活实例解释理解数学原理。在此基础上,通过举例推理得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学习商中间有0的除法

1)被除数中间有0的

①出示教材23页例6的情境图和问题(1)。

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题目问的是什么?应该怎样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8÷2=      

②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

教师巡视,根据学生试算的情况指名板演。

③指名汇报,交流算法

在试算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解决的?

预设:两种竖式

④全班反馈。

师:被除数十位上的0除以2,商是几?(0)写在什么数位上?(十位上)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不可以)

强调:商十位上的0不可以不写,因为0在这里起占位的作用,如果不写,商就是14,结果不正确。

对比两种竖式明确简便写法。

这两种竖式,结果相同,但是哪一种更简便些?

十位上的0÷2=0,0×2=0,0-0=0.所以可以直接在商的十位上写0,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用虚线框起来)并板书简便写法。

⑤及时练习:     402÷2        609÷3   

2)被除数中间没有0的。

教学例6第(2)

①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将计算的过程和方法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②指名汇报。

③全班交流

强调:十位上的1除以2,不够商1,在商的十位上写0占位。

④讲解简便写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两种书写方法,对比讲解,十位上的1除以2,不够商1,在商的十位上写0占位,0×2=0,1-0=1,所以可以直接在商的十位上写0,这一步竖式中可以省略。

⑤及时练习:615÷3       624÷6

3)对比联系,总结方法:

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题目问的是什么?应该怎样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8÷2=      

②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

教师巡视,根据学生试算的情况指名板演。

③指名汇报,交流算法

在试算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解决的?

预设:两种竖式

④全班反馈。

师:被除数十位上的0除以2,商是几?(0)写在什么数位上?(十位上)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不可以)

强调:商十位上的0不可以不写,因为0在这里起占位的作用,如果不写,商就是14,结果不正确。

对比两种竖式明确简便写法。

这两种竖式,结果相同,但是哪一种更简便些?

十位上的0÷2=0,0×2=0,0-0=0.所以可以直接在商的十位上写0,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用虚线框起来)并板书简便写法。

⑤及时练习:     402÷2        609÷3   

2)被除数中间没有0的。

教学例6第(2)

①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将计算的过程和方法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②指名汇报。

③全班交流

强调:十位上的1除以2,不够商1,在商的十位上写0占位。

④讲解简便写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两种书写方法,对比讲解,十位上的1除以2,不够商1,在商的十位上写0占位,0×2=0,1-0=1,所以可以直接在商的十位上写0,这一步竖式中可以省略。

⑤及时练习:615÷3       624÷6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56页例2及做一做。

学生经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有关乘除意义的感性认识。本节课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加以抽象概括,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小数、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打下基础。

(二)核心能力

通过解决问题,结合实例概括乘、除法的意义,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对比中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一步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借助已有的乘、除法知识,结合具体情境,在交流中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乘、除法的意义,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比较、讨论、概括等活动,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能发现并用文字表示乘、除法各部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学习重点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

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请你编一道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和一道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和除法。

(二)课堂设计

1.复习旧知

1)结合实际问题,说说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2)加、减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加、减法又有了新的认识,除了加、减法,我们之前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认识乘、除法。(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问题探究

1)自主探究,乘、除法的意义。

①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问题,汇报算式: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412

追问:3412分别表示什么?

②沟通加法与乘法的联系,概括乘法的意义

看到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你认为哪种表示方式更简便?为什么?

对比这两个算式,想一想乘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因数×因数=积

③除法的意义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加、减法时,发现一个加法算式可以改写出两个减法算式。你能结合这个情境把它改编成用其他运算方法计算的问题并解决吗?同桌讨论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

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

思考问题:

与第(1)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对比这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除法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总结:除法可以看作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自主提出问题的解决,逐步体会运算的本质含义,并抽象总结为概括性的语言,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小组活动,探究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再想一想我们是如何研究加、减法的,现在你有什么想研究的?你有什么发现?

①组织小组讨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结合算式验证发现。

教师整理总结: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练习: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并说说为什么。

504÷14      504÷36

②关于除法各部分的关系的研究就这样结束了吗?你还有疑问吗?如果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结合算式30÷47……2   185÷1215……5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后,总结: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总结:通过大家讨论和交流,我们不仅知道了乘、除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而且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希望大家能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求:引导学生对乘、除关系进行整理,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加乘、除法运算的深层次理解,感受数学严密的逻辑性。并通过与加、减法关系学习的对比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巩固应用 提升能力

1)下面各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①蜗牛每小时可爬行5m6小时能爬行多少米?

②一头大象的体重是5600kg,正好是一头牛的8倍。这头牛重多少千克?

2)调皮的小猫。

3)练习二第8页第6题。有6只猴子,每只猴子分12个,还余3个。一共有多少个桃?

4)综合练习

已知△+□=○,◇×◆=☆,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你是怎么想的?

1) □+○=△(  )(2) ○-△=□( 

3) ☆÷◆=◇(  )(4) ☆×◇=◆( 

【设计意图:分层次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的结果反映出教学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达到教学评的一致。】

4)想一想:通过对加、减、乘、除法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的学习,想一想加、减、乘、除法运算间的关系。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写,画一画。

教师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是乘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4.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乘、除法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课时作业

题号1:下面各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1) 有10盒铅笔,每12支装一盒,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2) 蜗牛6小时爬了30 m,平均每小时爬行多少米?


搜索
栏目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