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研究 > 正文
小学听课记录表40篇
博客会员 2020-10-31 09:22:05 教学研究 9035 ℃ “听课”是全校教学工作的“重头戏”。每学期开学,从校长到教师,人手一本“听课记录册”,学校还会要求教师、中层、校长,每学期听课不能少于多少节。“听课”己经成了学校教学管理、质量监控、教研活动、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是我们中国教育及学校的优势与特色。记得我在国外任教时,很少看到中国学校那种普遍式的互相“串门听课”。教授、老师都关着门,各讲各的,“老死不相往来”。系主任、校院长想听课,还得事先与老师打招呼,征得同意后才能进课堂。
细想我们中国学校能将“听课”作为我们教学中的“常态”,确是难能可贵,通过“听课”的方式使学校能帮助教师们不断改善提高教学水准,及时发现问题,也树立好典型并分享,确保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
但“听课”除了这些明显实在的工具性效益,还有没有更深层的价值意义?其实,“听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构建一个合作性的“学习共同体”。真正的教研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行为。好的教育与教学,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一定是在人际间的互动交流中进行的。“听课”实际上就是教师同事间,校长、教导、主任与任课教师间的双向与多向的沟通交流。这种互动交流便是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础。
这一基础的前提是参与“听课”的各方有一种“人格平等”意识,无论是推门听课的校长,还是被听课的新老师,其关系不应是一种“居高临下”的状态。听课者不应仅是手握大权的“评判者”,更应是认真倾听的“参与分享者”,将自己视为在课堂与上课教师与学生共处时空的一个“学习伙伴”。
有了这种人格平等的参与意识,还要有一种多元认同、兼容包容的开放心态,一定不能将自己的教学模式、风格特色作为评判上课教师的唯一标准。“听课”是一个互动重构过程,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是教育人之间切磋交流、脑力激荡、情感分享、人际联结的过程。
“听课”的价值不能仅仅停留在工具性的效益层面,更要看作是师师、师生、全校上下共建学习共同体,塑造共同体所有成员间的认知及情感联结纽带的最好平台。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课堂是主阵地,课堂不仅是真实的教学发生地,也是所有学习共同体成员不断通过鲜化具体的实践行动过程,构建专业化的学术研讨及教育深层价值共识的基础。
所以,多听课是共同体成员凝聚力建设的最好抓手,一定能加深学习共同体內的合作互助意识及团队和谐度。
听课“什么是周长”反思(三)
任老师第三次试讲“什么是周长”,让我对“悟”这个字有了更深的想法。
悟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它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积累。
新课伊始任老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美丽的树叶引入课堂,让学生动手把树叶的外形描到白纸上,对周长获得初步感知。
接下让学生说说周长的含义也只是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的猜想,此时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是浅层的、表面的。紧接着用“小蚂蚁爬树叶”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
任老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用彩笔来描一描书上45页树叶的轮廓和数学书的轮廓,并要求学生能像小蚂蚁那样用一句话描述,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马上热烈起来,从而揭示了周长的意义。这是学生对物体周长最初的感受和体验。
当描周长、说周长、摸(指)周长及量周长环节结束时,学生头脑中对周长的理解已经越来越深刻了,那积淀在头脑里的概念不是教师说教式的灌输进去的,而是在学生丰富的体验中获得的。
对概念的理解由浅入深,这就是悟。
--EndFragment-->听课、评课中存在的问题
听课笔记是学校常规检查的内容之一,学校通过检查听课笔记了解教师的听课和评课情况,这是一种很好的手段。不过对于这项重要的常规工作,许多教师都是“临时抱佛脚”,在检查前突击地听几节课,或者是闭门造车,找同事的抄一下,或者直接编造,以此应付检查。即使学校专门安排的研讨课,教师不得不去听,评课时却是“好好先生”,百般客套,平淡无味,起不到学习和交流的作用。
“虚”?教师为什么对于学校非常重视的“听课、评课”活动不冷不热,提不起兴趣?总是应付过关?听课、评课这样一个重要的教学研讨活动为什么变得这样“空虚”?
原因之一:教师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反思的能力。
由于职业的需要,教师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一般来说,教师也愿意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听课、评课就是向其他教师学习、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的有效手段。可是,这些应该成为教师成长的内在需要,成为教师自然而然的本能行为,如果要靠制度去维系,靠管理的力量去实现,本身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教师为什么不愿意听课、评课?因为各种教学常规的烦琐要求已经让教师迫于应付,只有招架之功,缺乏学习的时间和反思的机会。现在,学校管理要求不断细化,对于教师的考核愈加严格,安全教育、防病知识宣传、各种检查达标活动等,样样都要靠教师去落实,“两眼一睁,忙到天黑”,长此以往,疲于应付成了教师的生存状态,对于听课评课自然也是如此。
原因之二:课堂与现实的分离使得听课成为一种形式,缺乏“唤醒”的效果。
很多时候,学校想通过听课达到一种示范效应,给教师教学提供借鉴和反思提高的机会,尤其是听“名师”或者“骨干”的课,对于教师来说,更是一种心灵“唤醒”,学习精湛的教学艺术,激发教师变革课堂的热情。许多示范课的组织者也往往有这样的目的。精美的设计、生动的课堂、高超的艺术,这一切让听者无不兴奋起来。可是,回到现实,面对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教学条件,尤其是面对“以考试成绩论成败”的评价机制,却不得不在自己的课堂上仍旧“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如此以来,许多示范课,优质课还有其它形式的公开课在教师的心目中只有“展示”和“表演”的功能,距离普通教师的现实处境很远,成为一种形式也就不足为怪了。
原因之三:评课过程过于程式化,评课语言缺乏真实的表达。
评课,通过听者与听者之间或听者与教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总结得失,互相提高。可是如今的评课过程却存在太多的程式:评课过于客套,对于名师和自己身边教师的评课更是如此,优点是一二三,然后再说一些无关痛痒的改进之处,这样下来“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要么从课堂设计到教学目标说开去,大而全,没有突出本节课的特色,结果评了和没有评差不多,大家没有什么印象;有些时候评课由专家把持,普通教师没有发言的机会,结果评课成了“一言堂”,专家云大家亦云。由于评课缺乏教者和评课者的互动,缺乏专家和普通教师的互动,没有了民主交流,没有“真实”的表达,缺少“多种声音”,评课也就成了形式,丝毫不会引起教师的兴趣,这样的听课评课在教师的心中就会“虚”起来。一些教师在听课笔记后面的评语经常写到:板书工整;环节齐全、生动有趣、设计合理。这样的八股式评课有什么价值呢?
原因之四:一味要求教师课堂的变革,却忽视了管理方式的改革。
听课、评课“虚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管理的浮躁,没有给教师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各个部门一味要求教师课堂的变革,却忽视了管理方式的改革,管理视角没有触及听课、评课的实质环节,结果使得听课、评课只有制度层面上的要求,而没有管理过程的细化和优化,最终也就无法引起教师的兴趣,缺乏教师主动的参与。所以,只有改进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听课评课“虚化”现状。
“不虚”?从改变烦琐的“常规”做起,给教师留出自主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除了备课、上课、辅导以外,还需要有自己支配的时间来读书,丰富精神世界;还需要有反思的机会,对自己的某一节课、某一个教育活动都能细细体味,反思之中才能有新的提高;教师更需要有学习的机会,尤其是青年教师,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听课,参与评课,参加学习交流活动,这样才能保持鲜活的心灵。疲于应付是一种精神状态,长此以往,教师对任何教学活动都会以应付的态度去对待。减少烦琐的“常规”,将教师“解放”出来,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之中,这样不仅会提高教学效率,也会培养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使学习和提高成为内在需要。所以,管理者在细化管理措施的时候不妨也做一下“减法”,考虑一下哪些工作可以降低要求,哪些工作可以减少环节,哪些工作教师可以不做,给教师留出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有更多的精力做好课堂教学、教育研究这些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