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探索 > 正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电子课本
博客会员 2023-05-25 17:15:02 管理探索 55 ℃ 《克与千克》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00—102页情境图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2、3、6题。 本课教学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数学思维,体验学习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教材通过主题图呈现了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称重的情境,引出质量单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明确“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从而理解质量单位在描述物品质量时的功能和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核心能力 “克与千克”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的内容,借助掂、估、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量感。 (三)学习目标 1.通过调查和交流,说出常用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发现千克和克的关系。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能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学习重点 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五)学习难点 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克与千克》名师教学课件、天平、盘秤、适量的生活用品,如盐、口香糖等。学生每人准备一枚2分硬币。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 (1)预习教材第101、102页。 (2)逛一逛超市,找一些商品观察它的商标说明,并寻找它的净含量记录结果。 1包口香糖是( )克 1袋瓜子大是( )克 1袋盐大是( )克 1袋鸡精大是( )克 1袋盐大是( )千克 1袋面粉大是( )千克 (3)小调查,你发现哪些工具可以用来秤物品有多重? (二)课堂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了解质量单位 师:结合自己狂超市的经验或你记录的商品的净含量,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师生交流:我们在买东西时,不但要关心商品的价格,还要关注商品的轻重,像同学们记录的这些数据都表示商品的质量。 师:(搜集学生的记录作品)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商品的质量,你能试着给它们分类吗? 师:是的,正像同学们搜集到的商品分成两类一样,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2)介绍计量工具 师:怎么才能知道这些商品有多重呢?就要用到测量物品质量的工具。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出示常见的秤,并结合教材第103页“你知道吗?”作必要的补充。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了解常见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工具,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2.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1)认识克 课件出示以下图片。 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子,体验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全班汇报: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师生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教师板书:克(g)。 师: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 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让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小组活动:在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对比试验: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重1克的黄豆。 提炼方法:操作后交流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提取1克黄豆? 质疑交流:怎样验证多少粒黄豆重1克?(用称一称的方法来验证)教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2)认识天平 看一看: 出示天平。你认识天平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师:你知道天平是怎么秤物品的质量的吗? 师:怎么秤出1克黄豆有多少粒呢? 掂一掂:请每个小组都取出约1克重的黄豆,感受1克有多重。 【设计意图: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师:请你取出约10克重的黄豆,小组内互相掂一掂。 师:在请大家取出100克黄豆。估一估、秤一秤。 (3)认识千克 师:生活中除了比较轻的物品之外还有比较重的物品,请看: 出示例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的实物。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些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做单位的? 师生小结: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教师板书:千克(kg)。 师:刚刚同学们手里都有100克重的黄豆,现在请10位同学把你们的100克黄豆都放在这个袋里,同学们想一想,现在这个袋里有多少克黄豆? 师:到底是不是1000克呢?怎么办? 用什么工具秤一秤呢?出示盘秤并认识, 师:谁来看看秤的结果? 师:你们说是1000克,为什么秤的结果是1千克呢? 教师小结:对,1千克等于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教师出示1袋盐,每袋500克,2袋盐有多重呢? 小组活动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 师:你能找出身边约1千克的物品吗?看谁找得准。 交流找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的。 操作比较: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说说自己新的感受。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克的基础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具体感知1千克的实际重量,并将它与熟悉的物品质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师:测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出了用杠杠的盘秤之外,还有这些秤,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课件出示弹簧秤,教师介绍弹簧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弹簧秤的单位。 课件出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是多重,有几个。 师: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几千克的物品?你是怎样想的? 课件出示体重秤,教师介绍体重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体重秤的单位。 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称体重时,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处,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读出该生的体重。 师:通过对秤的观察,你发现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了解不同的秤称物体的方法,逐渐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进一步加强直观感受,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5)重点练习,突出进位 ①教材“练习二十”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选择的依据。 ②教材“练习二十”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你是怎么确定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③教材“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借助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操作,进一步形成以1克或1千克的质量观念为标准估量,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积累估量经验,并在练习中使学生明确克和千克的适用情况,进一步巩固学生建立的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3.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了称量生活中不同的物品适用的工具,希望同学们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课时作业 1.填空。 (1)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 )作单位。如:一块橡皮约重30( )。 (2)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 )作单位。一个哈密瓜约重4( )。 (3)一袋食盐重500克,两袋食盐重( )千克,因为1000克=( )千克。 【答案】(1)克、克;(2)千克、千克;(3)1、1。 【解析】考查目标1。注意计量比较轻的橡皮、硬币等物品的质量用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哈密瓜、两袋食盐的质量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2.比较大小。 1000克○1千克 25千克○250克 2千克○2000克 5千克○4800克 3900克○4千克 6000克○6千克 【答案】=、>、=、>、<、=。 【解析】考查目标1。第1、3、6小题,因为1千克等于1000克,所以2千克等于2000克,6000克等于6千克。第2小题,因为250克不够1千克,所以25千克大于250克。第4小题,因为5千克等于5000克,5000克比4800克大,所以5千克大于4800克。第5小题,因为4千克等于4000克,3900克比4000克小,所以3900克小于4千克。 3.判断:他应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准确吗? 马小虎同学学习了“克和千克”后,写了一则日记: 大家好!我叫马小虎,我今年8岁了,长得胖胖的,体重已经达到50克。我每天早上能吃掉两个重约60千克的鸡蛋,喝掉125克的酸奶,然后背着重达3克的书包上学去。 【答案】大家好!我叫马小虎,我今年8岁了,长得胖胖的,体重已经达到50千克。我每天早上能吃掉两个重约60克的鸡蛋,喝掉125克的酸奶,然后背着重达3千克的书包上学去。 【解析】考查目标1、2。“体重已经达到50克”,可以用例题中的一袋100克美味瓜子做标准进行判断。 “两个重60千克的鸡蛋”,可以让学生实际掂一掂,或称一称一个鸡蛋的质量来判断。“125克的酸奶”,实际拿一盒酸奶让学生看看净含量来判断。“重达3克的书包”,想象3枚1分硬币的质量来判断。 |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各单元知识要点归纳
第一单元 知识要点归纳
一、会写字及组词
1 春夏秋冬
春(春风)(春雨)(春天)(春日)
风(风雨)(风云)(大风)(东风)
冬(冬天)(立冬)(冬日)(冬雪)
雪(大雪)(风雪)(雪人)(雨雪)
花(开花)(花白)(雪花)(白花花)
飞(飞鸟)(飞天)(飞虫)(飞机)
入(入学)(入口)(出入)(入门)
2 姓氏歌
姓(姓名)(姓李)(姓王)(姓吴)
什(什么)(干什么)(为什么)
么(多么)(什么)(好么)(对么)
双(双手)(双目)(双耳)(双人)
国(中国)(国画)(立国)(国学)
王(国王)(王后)(王子)(大王)
方(对方)(大方)(比方)(东方)
3 小青蛙
青(青蛙)(青天)(青鱼)(青年)
清(清水)(清明)(清早)(清白)
气(天气)(力气)(和气)(正气)
晴(晴天)(晴好)(晴日)(晴空)
情(友情)(同情)(心情)(人情)
请(请问)(请人)(回请)(申请)
生(学生)(花生)(生气)(出生)
4 猜字谜
字(生字)(字画)(名字)(字体)
左(左右)(左手)(左耳)(姓左)
右(右手)(右耳)(左右)(山右)
红(红花)(火红)(口红)(红木)
时(小时)(时间)(有时)(四时)
动(生动)(动心)(开动)(动手)
万(万里)(万国)(万年)(十万)
二、易写错的字
春:下面是“日”,不要写成“目”。
雪:上面是雨字头,不要写成“雨”字。
入:撇短捺长。姓:左边不要写成“忄”。
双:左边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国:里面是“玉”,不要写成“王”。
方:上面有“丶”,不要写成“万”。
气:共四笔,不要写成“乞”。
晴:左边是“日”,不要写成“目”。
字:下面是“子”,不要写成“于”。
左:被包部分是“工”,不要写成“土”。
万:上面没有点,不要写成“方”。
三、会认字
霜 吹 落 降 飘 游 池 入 姓 氏 李 张 古 吴 赵 钱 孙 周 王 官 清 晴 眼 睛 保 护 害 事 情 请 让 病 相 遇 喜 欢
- 上一篇:适合一年级的数学题
- 下一篇:五年级数学人教版试卷